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诗歌创作,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复习,下面对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整理。针对翻译硕士考研,主要掌握3个重要考点: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 1、1917年《新青年》刊出胡适《白话诗八首》,是最初公开发表的新诗尝试之作。 2、初期白话新诗勇于尝试:周作人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影响,写出了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的《小河》(1912年2月),具有象征意味;刘半农《瓦釜集》用江阴方言创作的民歌体新诗;刘大白《旧梦》中的《卖不谣》《田主来》具有古乐府民歌的特点。 3、当时新诗创作的主要流派: (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以《诗》《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为阵地,聚集了风格相近的诗人群,致力于新诗探索。 【代表作】1922年6月,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刘延陵、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郑振铎等8位诗人出版诗合集《雪朝》。 【艺术主张】承袭初期白话诗人关注现实、表同情于下层平民的写实主义精神,反对贵族文学,提出“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直面普通民众的不幸人生。在诗中或鞭挞现实,或同情底层社会不幸,或展示自我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真正做到了“为人生”。 (2)浪漫派: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等人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 【代表作】郭沫若《女神》。 【艺术主张】破旧立新,中心内容是表现自我,诗体特征是“绝对的自由”,真正表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重要考点: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女神》:郭沫若作。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也是郭沫若代表作。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3)小诗派:1921-1923年,诗坛形成“小诗”盛行局面。 【代表作】冰心“小诗集”《繁星》《春水》(春水体、繁星体);宗白华“小诗”集《流云》 【艺术特点】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充分体现人觉醒后的内在困惑。 (4)湖畔诗派: 【时间地点】1922年4月于杭州成立湖畔诗社。 【发起人】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 【代表作】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 【艺术风格】湖畔诗人清新、自然、纯情、率真,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石。主要写爱情,通过对人的正常情感的大胆告白与肯定,揭破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5)新月诗派: 【成立】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 【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 【主张】使新诗有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换,规范化的举措是“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闻一多提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格律诗主张,使新诗走出了“绝端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为新诗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经验。 【代表作品】徐志摩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奇迹》。 【重要考点:徐志摩、闻一多】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为其留学英国时候的名字。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6)早期象征诗派: 【时间】20年代中后期 【代表诗人】李金发,重要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蓬子、胡也频等。 【主张】自我独语,沉溺于个人感觉,提出“纯粹诗歌”概念,要求将诗与散文划清界限“为感觉而作”,不求民众了解。 【代表作】李金发(受波特莱尔、维尔伦等影响)《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率先将西方象征主义的丑恶、死亡、虚无和恐怖的主题引入新诗中);王独清《圣母像前》《死前》《威尼市》;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蓬子《银铃》 (7)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1923年,中共党员邓中夏著文反对新诗人专门做所谓的“新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派别,提出新诗人“须多做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须多做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主张“文体务求壮伟,气势务求磅礴,造诣务求深刻,遣词务求警动”。不久,沈泽民也强调革命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代表诗人及代表作】蒋光慈诗集《新梦》(中国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放声歌唱的诗集)、《哀中国》,其大多为政治抒情诗。
|